药审政策拉开化学制药行业供给侧改革序幕

作者:admin 时间:2016-04-26 点击数:

近期媒体探访了四川成都科伦药业研究院,与研究院的各位领导和研发一线人员,就药审政策和公司未来的发展做了深入的交流,此次对科伦药业研究院的调研从侧面印证了人们对药审政策的理解。另外,加上媒体之前的产业链调研和长期对政策的追踪把握,笔者认为,临床数据核查、集中评审、加快审评审批、一致性评价、化药新分类等政策将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政策回顾

2015年7月22日CFDA发布的“对1622个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注册申请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文件,拉开了中国药审政策改革和药品质量严格管理的序幕。此后,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优先审评审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BE)试验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管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常态化等重磅监管政策相继出台。最近两个月以来,药监部门保持着“周五见”的记录,每逢周五必发文,CFDA/CDE频繁发布的药审、药品改革的相关政策,以其空前的政策发布效率和执行力度,将对中国整个药品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行业洗牌在即。

评论

1.上述一系列政策开展的初衷:

这一系列药审政策的开端是临床试验数据的核查工作,此项工作开展的目的是处理CDE审评积压,最高峰的时候CDE药品审评积压达到2.1万件。对于1.1类新药来说,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审批工作日时间为4个月,而企业实际申报临床的平均审批时间是1年2个月,申报生产的平均审批时间是2年5个月,共计3年7个月。一个1.1类新药从申请临床到获得生产批件需要7.5年,而其中一半的时间都在CDE排队等待。对老3类药来说,规定的审批工作日时间为7.5个月,而企业实际申报临床的平均审批时间是2年3个月,申报生产的平均审批时间是2年10个月,共计5年1个月。一个老3类药从申请临床到获得生产批件需要8年,而其中一多半的时间都在CDE排队等待。

2.是什么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审评积压?

(1).CDE人手不足,根据《2014年药品审评报告》,CDE在编115人,技术审评岗位人员89人。截至2014年底,药审中心待审评任务总量达到18597个。与美国FDA药品品审中心的评审人员同期有3600人相比,我国的药审中心人员可谓捉襟见肘。2015年CDE通过多渠道扩增审评力量,招聘聘用制审评员51人,组织形成省局挂职团队6个共95人。通过引导企业撤回报生产申请等举措,药审中心2015年全年完成审评任务9601件,比去年全年完成量增加了近90%。审评任务积压由2015年高峰时的2.2万个降至2015年底的不到1.7万个,解决审评积压的各项举措初显成效。(2).CFDA统计的3类药的排队时间是33个月(2年9个月),但是目前的审批量大大低于申请量,大概以每年增加4个月的速度延长,也就是说8年后的排队时间是33个月4*8=65个月,加上做验证性临床和审批的耗时,导致国内的企业一般会提前10年对3.1类新药进行立项,提前8年进行申报,如此反而又造成了虚假申报、站队情况严重,再一次造成积压的恶性循环。这一策略是CFDA和药企之间对时间的博弈平衡的结果,也是企业自身无法改变政策环境的无奈的选择。历史和机制的原因造成了CDE积压严重,审批速度慢到企业无法接受,导致了企业研发积极性受挫、部分优秀的在研药品甚至选择了在国外上市,在此背景下,从去年7月份开始临床数据核查、引导企业主动撤回的工作拉开了后续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序幕。

3.行业洗牌在即:

(1).集中审评打乱企业先前的申报序列,造成在研产品的审评速度洗牌:去年下半年在推进临床数据核查的同时,CDE为处理积压问题,开展过集中审评的政策,导致部分企业排队时间减少,企业实际获得受理的速度,比按照以前的评审速度,提前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与此同时,有的企业的药品排在前面的优势也因此丧失。打乱了企业先前的申报序列,造成在研产品的审评速度洗牌。

(2).一致性评价造成仿制药行业大洗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国家不是第一次提出,2012年也曾提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但我们认为此次政策的力度要远大于之前。12年提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时候,CFDA只在中检院成立了三五个人的一致性评价部门,而15年提出时,配套编制是50人,而且随着接下来政策的密集出台,细则不断完善("每逢周五必发文")。从我们调研的几个大的药企来看,龙头公司都已经积极着手准备,理顺药品和时间表。

政策的不足:

(1)细节政策有待披露,如参比制剂的选择、具体操作办法。

(2)对已上市流通药品重新要求做一致性评价后方可上市,否则不予批准的做法,相当于否认了过去的行业标准,使得相关决策/执行部门有失公信力。

(3)一致性评价单对07年前上市的基药来说,花费就将近千亿,这还没有考虑非基药和07年后上市的品种。这对行业的影响是很巨大的,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来完成还是个未知数。

(4)经过我们的大致估算,一致性评价的耗费约500万~600万/药品,做出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未来招标大概率要给予价格溢价。这与降低药价、医保控费的政策初衷不符。虽然一致性评价政策的出台对于药企而言,力度之大、震撼之大使得很多药企措不及防,细则也有待商榷,但我们认为提高药品质量是监管部门未来几年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有远见有能力的大企业,必将抓住这一行业颠覆性的机会。

(3).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来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洗牌可期:

(3.1)一致性评价的耗费1个药品约500万~600万,对于一些年利润只有几百万上千万的小企业而言,一致性评价的花费是他们不能承受的。因此,其实资金的门槛就洗掉了国内很多小型药企。

(3.2)对于竞品多的品种,我们认为会有企业率先做出一致性评价,企业会评估该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行业集中度提升所带来的收益与进行一致性评价的投入,根据投入产出比确定是否进行一致性评价。对于竞争过于激烈的产品,我们认为,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放弃,部分企业的产品也可能做不出一致性评价的理想结果,最终会导致此类品种的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这个过程也会伴随着很多产品批文的消失。

(3.3)对于竞争格局良好的品种,除非是独家品种,否则也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享有一定的市场独占期。因此拥有此类品种的企业也有很强的积极性。

(3.4)如果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面临关停,这将是药品供给侧去产能开端的第一波;三五年后,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如果不能上市,这将是药品供给侧去产能的第二波。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其实临床数据核查就是研发端的去产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就是生产端的去产能,也许未来流通端去产能的政策也会明晰,其实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在经历着中国医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4.一致性评价政策带来制药上游行业和CRO企业的洗牌机遇:

原料药和辅料行业洗牌

一致性评价新规下,对原料和辅料的要求会更高。制药上游方面,进口的比国内的质量普遍高一些,但其实国内也不乏优秀的企业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辅料和原料药,关注那些可以出口的企业。虽然政策还没有配套到对于原料药和辅料的监管上,但是我们认为企业会自发地去找质量优质的原料药和辅料,因为很多时候通不过一致性评价,问题也出现在上游。因此,未来几年,我们或许会看到,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持续推进,辅料、原料药行业的集中度也会大幅提升。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16号   邮编:0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