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巨大发展,有人说如果将医药行业比喻成船,那么创新就是帆,资本就是产生动力的风,帆在风的作用下驱使船前行;也有人说,资本市场出现不少资本大鳄,挑战法律底线,扰乱医药行业发展……创新与资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让新药研发更快、更好地开展?带量采购对医药行业影响如何?近日,7位来自制药企业及投资界的大咖在苏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给予冷静、客观的分析。
港交所IPO新政是对创新型企业的“雪中送炭”
李小加(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
2018年4月,港交所出台IPO新政,生物科技企业在未盈利情况下可赴港上市。截至目前,继歌礼药业成为首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成功在港上市后,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也成功登陆港股。此外信达生物、复宏汉霖、亚盛医药等创新型企业也均在排队上市中。
“新药研发的最初阶段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雪中送炭过,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学家、生物学家不能因为钱来安排整个研究周期,因此我们决定要雪中送炭,而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上市的门槛不能太高,但也不能低到跟美国完全一样没有门槛。”李小加说。
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其风险性是比较高的,那么能否由交易所进行实质性地审查,由专家进行把关呢?对此,李小加表示,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投资者足够的信息让他理解这个行业,最后自己做出选择。上市的规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既然规则定了,符合规则的就应该能够上市,还是将选择权交给市场。
近几天,人们对带量采购所引起的上市公司市值”蒸发“高度紧张,对此,李小加表示,这些都是属于变革之间的阵痛与重新定位,就如生物医药领域出现上市破发、“一地鸡毛”是大概率事件,但出现“一地鸡毛”后仍旧会涅槃重生,因为人们面临的老年化问题,强烈的就医需求,以及对生命延续的追求等,这些需求现在还远远得不到最基本的满足,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资本一定会是最重要的媒介。
投资者需要更多勇气,医药企业需要合适的团队
陈启宇(中国药促会2012-2013年度会长,复星医药董事长)
投资有风险,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但是从药企的角度看,投资者可以再勇敢一点,因为在生物医药领域中,中国企业的创新到了一个爆发点,为什么这么说呢?陈启宇解释道,一是中国的医药产业到了一个能够跟国际接轨,能够通过创新来规划、布局未来发展的成长阶段;二是全球生物医药技术进入新拐点,蛋白质技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很多科技水平得以提升。
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行业对医药人才需求上涨,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医药产业的核心就是遇到对的人跟对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对市场格局有远见,并能有持续的动作。“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创新药物审评标准等政策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加以精心应对,否则有可能很快陷入危机。”陈启宇说道。
平常心对待带量采购,坚持自主创新才是根本
任晋生(中国药促会副会长,先声药业董事长)
9月11日,由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导的试点联合采购在上海召开座谈会,会上介绍了联合采购及操作方法,并公布第一批带量采购的33个一致性评价品种名单。带量采购试点出台后,医药股连续多天遭遇下挫,行业戏称是“医药行业的911”。
带量采购引发的医药企业市值减少,让很多药企、医药从业者人心惶惶,但任晋生却不以为然,他说道:“政策的改变会影响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还是要以平常心看待,医药行业发展过程难免会有一些小风浪,我们需要培养成熟的心态。”
随着新药审评审批加速、进口药加速上市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创新药受到热捧,越来越多的资本投注到创新药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带着很多创新的能力与经验加入到这个领域。对于传统型制药公司,任晋生认为自主创新是根本,传统制药企业对创新的投入还是不够的。
“创新医药领域的热潮来之不易,这有赖于监管政策的改革,我们期待药品监管政策改革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方向,维持原有的力量和改变的速度,让这股热潮保持持续化。”任晋生补充道。
创新是帆,投资是风,善待投资者
蔡达建(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特佳投资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创新是帆,投资是风,投资是推动创新驱动的动力,那么如何形成风去推动帆的启航呢?蔡达建表示,风的形成需要一套生态体系,对投资界来说也就是金融生态系统,从2018年的发展情况看,金融生态体系在很多环节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像医药创新需要很长时间,民间这些零散的资本如何变成可利用的资本,这里面是有着巨大的生态体系需要去完善。
“金融领域的创新机制在形成,市场在形成,但是国内目前金融生态资本聚集的通路不少被破坏或阻塞,怎么去形成新的通路是需要引起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的。”蔡达建补充道。
虽然目前资本市场存在不少问题,但是蔡达建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善待投资者,给予投资这个行业更加正确的认识,让这个行业回归正常的状态,最终对医药创新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市场刚刚开始,投资者、从业者都要有耐心
黄国滨(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管)
据统计,2008年至今,全球有41家医药企业上市,36家是生物医药,其中创新药占了融资的88%,3年前这个比例只有50%,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市场非常欢迎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上市。
创新药行业的春天刚刚开始,中国市场迎来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这么说呢?黄国滨解释道,创新药要有三个基本要素,研发人员、资本以及市场,中国现在完全具备这三个要素,再加上本土市场开创、香港市场打开,实际上为中国以及全球的企业、投资者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那么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发光发热呢?黄国滨提出了3个建议:
1、要有耐心。因为医药行业的市场刚刚开始,在目前环境下可能股价表现不是很好,但长期来看这个行业是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的;
2、保持监管环境的确定性。作为资本市场,一个明确、稳定的监管环境是很重要的,如果监管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对市场的资金是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3、科学家与创业家的转化。优秀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优秀的企业家,企业家会创造一个很好的机会或环境,让投资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企业。
耐心+吸取经验,中国式辉瑞指日可待
Martin Dewhurst(麦肯锡伦敦办公室高级合伙人,麦肯锡全球医药医疗业务负责人)
据lgeahub数据,2017年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罗氏、辉瑞、强生、赛诺菲等上榜。而从近日科技部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全球药物销售额TOP100排行榜数据,前10名中罗氏的抗肿瘤药物占据三席。
Martin先生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那么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会不会涌现像罗氏、辉瑞这类强大的制药企业呢?Martin对此很有信心,他认为,中国创新企业正在进行非常有创意的工作,他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打造了强大的团队,此外现在已经进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这些新的技术有助于企业实现巨大的转变,这些条件在20年前美国创业企业是不具备的,只是现在中国还在进行重大的医疗改革,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耐心。
“辉瑞花了100年才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行业巨头的诞生需要综合公司创新能力与外界支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可操之过急,企业除了有耐心之外,还可以从其他国家企业中吸取经验,我觉得10-15年之内,中国会涌现出一些巨头企业。”Martin补充道。
商业健康保险,最大程度降低患者个人支付比例
陈东升(泰康保险集体董事长兼CEO)
中国的医疗需求在高速增长,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在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比例是比较高,虽然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也远比印度、美国等国家高出许多。目前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包括广覆盖、低保障等,个人支付占到将近30%,而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占比仅为10%。
如何将医疗费用中个人支付的比例降低呢?陈东升表示,这有赖于第三方支付,实际上就是以健康保险公司为核心的大健康生态体系的管理。大健康生态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康复、终极关怀以及支付等。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就是支付方面的工作,将医疗费用中个人支付比例的这近30%尽可能转化为商业健康保险,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就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