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开幕!张伯礼、于清明、孙飘扬、李燕、耿福能等代表委员最关注这些议题!

作者: 时间:2021-03-09 点击数:

3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当天上午,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的2021’“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

来自医药卫生界的39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22位代表委员来自医药界,17位来自卫生界)在线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以及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应邀在线观摩会议。

坚持守正创新

呼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准入制度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目前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进入尾声,但出院后康复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建议从政府层面积极推动一揽子新冠肺炎康复问题的科学研究,建立统一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案和评价标准,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制订有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

从全球抗疫来看,很重要的亮点就是中西医并重。事实上,这一总体思路还服务于健康中国大战略,是慢病诊疗的法宝和抓手。可见,整个中医药行业应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国办刚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中医药创新发展,但目前中医药行业现状是“两头热中间凉”:即国家顶层设计和广大老百姓非常支持发展中医药,但不少配套政策跟进迟缓,这一困扰亟待解决。因此,建议加快完善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审评标准、医保准入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现在外界对中医药的否定声音在减弱,尤其是疫后,但仍有唱衰的声音。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有些过于夸大中医药的声音也值得警惕,一个好的舆论环境才能促进中医药健康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 耿福能

国家提出中医药创新发展,根本在守正创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伟大宝库,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让中国特色药物惠及世界。从这个角度讲,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底蕴是文化。这个“正”,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大医精神,以患者为中心,把病人当亲人,这些体现在临床就是要讲疗效,体现在制药中就是讲安全、讲药效,让病人从中医药服务中有获得感。好医生集团建立了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与多所高校开展了临床研究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为何几千年中华儿女用身体筛选留下来的优质中药产品尚未让我国成为中医药强国,这需要整体产业都应有守正创新的敬畏之心,协同创新、重点突破,让世界临床专家科学认识中医药势在必行。因此目前需建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体系。安全有效是药品的核心价值,不能拘泥于成分论,以临床价值作为新药评判标准。

建议统一标准

区域医药物流政策不一致问题亟待解决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

随着“两票制”、带量采购的推进,药品第三方物流、多仓协同、跨区配送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医药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医药流通企业正在加快网络布局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医药流通降本增效,并应对“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等新业态的机遇与挑战。

建议制定统一的药品第三方物流准入及异地设库标准,解决区域医药物流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制定全国统一的药品第三方物流准入条件、第三方物流异地设库条件,明确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信息化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要求。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物流企业进军医药物流行业,医药物流服务水平差异拉大,质量风险增加,亟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医药物流标准体系。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应急绿色通道管理机制对保障抗疫物资有效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开展专题研究,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运输绿色通道管理机制,提升药品运输整体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有效保证医药物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

为国谈创新药“最后一公里”清障

image.pn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

近年来,随着鼓励重大新药创制政策的不断推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药也已上市或取得突破进入丰收期。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创新药研发后转化落地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打造更完善的研发和产业链,弥补转化落地的短板,对创新药研发进行长期且整体的布局。

另外,在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中一定要重视临床医生的作用。近年来,新药创新已为我国药物研发的“热词”。为加快推进药物创新,我国在政策上不断出台利好,但是制约我国创新药研发的因素还很多,临床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临床研究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产业链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将是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创新药研发的最大瓶颈之一,要突破这一瓶颈,就必须调动医院和医生参与临床研究的积极性。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及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飘扬

目前新药研发的整体政策环境已得到很大的优化和升级,中国医药创新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建议在后续的配套政策上进一步加快高水平、有质量的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审批进度,并把创新药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的紧迫程度在药品审批、医保等准入环节进行分类审批,提高效率,让真正的创新药尽早上市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以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为例,这些创新产品虽然通过谈判进入医保体系,但在各地落地实践中是否能快速同步进入零售渠道?医院和药店两大终端是否可以有相同的医保报销比例?目前很多地方的国谈药品落地政策是没有把医院和药店分开推进的,接下来国谈创新药品到患者手里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清障。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 李燕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遇到的问题在生物医药领域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原始创新。以肿瘤免疫靶点为例,全球已上市的肿瘤免疫药物及在临床开发的靶点,均是美欧日基础科学研究发现并转化为产品开发研究的,建议尽快出台专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鼓励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全新靶点和产品的开发。如各国的新冠疫苗研发就是一场科技竞赛。

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应打通新药立项、审批、生产、使用环节等,重点解决审批审评慢、药品入院难等问题,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格外重视加强药企与医疗机构尤其是与临床研究型医院的合作,加强创新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医学的合作,促进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另外,以需求为导向研发高水平国产好药,虽然需要百家争鸣,但也要注意资源分散带来的重复建设,医药产业需要更为理性的竞合发展。

image.png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 袁亚非

新医改的核心之一是“三医联动”,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药品带量采购等政策让价格降下来,可一味的降价对长远的药物创新的积极性并不利好。在医药、医院、医保的资源协同中,需要完善政策的链接。如一款新药的上市从项目的研究者发起到审评审批以及最终的获批上市,时间长、耗资巨大,不少企业无法实现高标准的生产还会带来新药上市被延迟,整合资源是有效途径之一。

如三胞集团从全球知名生物医药企业Valeant手中收购美国生物医药公司丹德里昂100%的股权,因此三胞集团不仅获得其细胞免疫治疗药物的完整知识产权,而且还获了其顶尖的人才团队、世界先进水准的细胞免疫药物研发平台、生产平台和临床应用平台、物流配送平台等,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被称为细胞药物核心的质量管控标准与质量保证体系,这就是行业资源整合的力量。此外,在降低国产化成本方面,数字化手段可助力三医联动,尤其是互联网能去中心化,建议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资源协同。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

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监管创新,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这对加速医药产业升级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药监部门通过附条件审批和应急审批批准了疫苗、诊断试剂、药品等,这不仅对我国药监部门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总结经验的好机会,这些好的经验可以用在创新药的审评审批上。

“十三五”期间积累了很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正在面临大规模转化,希望国家能够高度重视成果转化,给予企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尽快将这些优秀的成果转化落地造福老百姓。

建议打破医保谈判对产品上市时间的限制,没有必要一定要求产品是上一年12月底前批准上市的,只要国家药监部门已经批准上市,就应该能获得医保谈判的资格。另外,大分子药物是一个新兴产业,医保谈判在议价上应该考虑到新兴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分级诊疗提速

亟待补基层医疗全科医生的短板

image.png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王松灵

强基层,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从平时的调研情况来看,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最缺的并非高端设备,有的基层单位甚至高端设备都闲置着未开封,原因是没有专业的医生会用。在美国,全科医生占所有医师的比重达到50%,而我国当下全科医生的占比仅有9%左右,数量少、素质低、培训途径缺乏是三大核心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在完善全科医生的职业规划方面多下功夫。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式较混乱,有的是“5年制”本科,有的经过“5年本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培养出硕士,也有的通过“8年制”培养出博士,这些学生毕业后全是医生,但水平参差不齐,这不利于医学发展。建议设立单一层级的博士学位,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培养结束后,进行3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合格者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做全科医师。

image.png

全国政协委员、北大第一医院儿科教授 丁洁

最近几年一直在基层开展政协调研,看到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医共体、医联体在各地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可以说,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问题不在设备,而在疾病诊疗能力方面,如何让家庭医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在机制上让政策更持久,需要不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建立科学的诊疗机制。此外,不少地方既有关注机制建设、双向转诊、临床路径的探索,还注重激励机制,如浙江的医联体实现了上下级医院激励机制一致的做法,以及反馈协调机制的统一,根据患者病情动态做出及时调整。而在药的层面,相对比较简单,基层医疗机构应储备适当的临床所需药品。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 毕宏生

国家已在制定防盲眼健康规划,以疾病为中心,现在临床上较为突出的短板就是专科医生及专业医疗资质很少。参照国外的经验,很多眼保健单位的专业医生都具有诊治权,转诊权,而在我国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及初级眼保健规划,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卫生的优势,培养现有的全科医生,科学制定诊疗原则,同时要充分利用眼视光学生的资源,这些人才不光是给客户配眼镜验光,还可以有条件的给予诊断权,共同形成立体的人才队伍。三级诊疗体系打通,不同体系职责不同,从而就能尽早避免漏诊、误诊。因此,应立足“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转移到以“健康”为中心,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16号   邮编:0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