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当代中国鲜活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

作者: 时间:2015-03-29 点击数:

李高山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引党和国家工作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讲话是当代中国鲜活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为党和国家新30年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讲话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了三个30年的艰苦奋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现在进入第四个30年,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和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挑战,如何进一步实现 “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成果历史地合乎逻辑地完美融合,使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站起来、富起来后强起来,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追本溯源,融会贯通,承接历史,开辟未来,从思想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把党领导人民进行救国、兴国、强国的奋斗历程概括为“完整”的事业,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战略思维和历史思维。总书记以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宏大视野,纵论在这个宏大坐标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坚持、开创和发展。他清晰地告诉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来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我们回顾历史便会清晰地看到,一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按照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奋勇前进;二是从新中国建立之日起,我们就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决心“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观点、新论断,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探索、坚持、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了整合,融会贯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坚守。不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来没有变,探索、坚持、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完整”事业。在推进这一“完整”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指导我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一脉相承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沃土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毛泽东同志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同时,是否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和运用真理、认识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的试金石。历史已经证明,一切教条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用以指导实践的做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价值,并将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是毛泽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论是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还是提出“以苏(联)为鉴”,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都是第一人,是全党最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表率,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在肯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是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从而创造性地贯通了党的三代领导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作的巨大贡献和所具有的承前启后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一些人的认识比较模糊。有的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有的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前后两个三十年乃至建党以来三个三十年关系,决定着能否正确评价我们党九十多年历史和正确评价新中国六十多年历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十分深刻。他说,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虽然两个时期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探索的思想脉络融合贯通起来了,而且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革命、建设、改革近乎“三个三十年”中始终坚持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努力融合贯通起来了,极大地刷新了关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前进的 “碎片化”“分段论”认识,破除了一些人对“两个三十年”“三个三十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结论不相一致甚至割裂开来的局限和偏差,在新的理论高度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进而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这一最根本问题上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核心链接,形成了我们党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创新理论,将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价值提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新的境界。

讲话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国家、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又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在思想文化上我们有两个 “老祖宗”。长期以来,两个“老祖宗”怎么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如何对接?一直是个需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传统文化,关系着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关系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就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给予了历史性的高度评价,而且精辟地提炼概括了15个方面的儒家思想观点,提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第一次就中华文明的思想光华给予世界人民的诚挚播撒,第一次就中华文明对解决当今全球性问题的思想启迪做出的准确传达,第一次就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化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进行的传神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不是有的政客轻蔑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出口不了思想文化吗?不是有的学者幻想中国的思想文化去中国化吗?听一听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精辟概括与创新阐发,我们就会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就会对我们民族本土文化价值观激发起深沉强烈的认同感与向心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论”,我们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命脉,而且以其深邃睿智的思想丰富了和丰富着世界文明的思想宝库;不仅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硬支撑,而且也是沟通与化解当今世界不同文化激荡碰撞的活智慧。只要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同时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就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明了历史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清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科学态度。我们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到让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也许会有人问,既然中国共产党高度认同和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而且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90多年风霜雪雨而坚如磐石,就是因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方法工具,能够站在真理的巅峰,握有克敌制胜的利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正是在自觉地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以使得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还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所蕴含的真理和社会伦理、价值追求,与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马克思主义阐明的共产主义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无产阶级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提出“以自然为本”的人道主义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以及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等等,许多方面的思想观点与价值伦理都是心心相印、天然相通的。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文化精神也是默契汇通的。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科学性、革命性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兼容并蓄都是相通的,她们都强调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都不偏执于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新鲜的科学养分。所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既不能丢掉了马列主义 “老祖宗”,丢了就要亡党亡国;也不能忘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老祖宗”,忘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行稳致远。我们是“两个老祖宗”融会贯通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夹杂的糟粕难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光靠传统文化解决不了近代以来救国、兴国、强国的问题。在近代中国,正因为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传统文化对汹涌而入的西方文化目瞪口呆,日渐衰弱的思想解释力无法拯救千疮百孔的国家。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主义、主张曾先后出场而又昙花一现地破灭了。只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透滋养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滋养的关系给予了科学而深刻的阐释,打破了一些人对来自异域的马克思主义与滋生于本土的传统文化之间的无意识隔膜和机械嫁接,贯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汇合,从而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全新的思想文化图谱,理顺了指导我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滋养民族心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致性关系,为全社会坚守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讲话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融合贯通,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通道

文化伴随人类来到世界,是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世界上的文化是不同的,东方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不同于现代文化;世界上的文化又是相通的,因为人类生活的主题和内容是共同的。长期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国文化的关系,国内外都有不少偏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跟不上经济硬实力的发展步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了独创性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论断一经发表,便震撼着每一个关注世界文明走向的人。美国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文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关键是主观上如何看待和如何把握这种差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中,“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观点,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自信。其实,自从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后,中国就始终面临着如何看待文化价值观上的“古今中外”问题。我们的先贤争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倾心过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但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与生命得出的结论是,对有差异的外来文化既不排斥也不照搬,而是包容、借鉴,批判地吸收、积极地扬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拥有5000年文明积淀的文化沃土上,站在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制高点上,站在为世界人民祈福和平的地球村屋脊上,向世界奉献了和平友善的新文明观:“文明互鉴论”,从而展示了高瞻远瞩、积极负责的大国眼光和深谙文明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联系美国学者的 “文明冲突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论”,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外交战略中对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思想及“和为贵”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吸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不同文化 “批判性吸纳”的文化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他不仅提出推动文明互鉴的思想主张,而且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大量史实佐证了“文明”应当而且能够交流互鉴的观点。他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件件交流互鉴的典型事件。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唐朝时期,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在首都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可见,文明交流互鉴伴随着中华文明成长进步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更值得正视的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影响和推动着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中并对西方文明产生着积极进步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将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现在世界面前,不仅令“文明冲突论”黯然失色,而且在向世界呈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再一次展现了“东方智慧”和中国价值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这就是中国人2000多年前就已认识到的“和而不同”的道理。事实胜于雄辩,每一个讲公理的人都应从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认识到中国领导人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论”的科学性、向善性和方向性、引领性,从而把对世界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崭新的层面上,把对中华文明给世界进步的贡献和给人类思想的启迪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减少世界上一些人或因曲解、或因误解、或因不了解而对中华文化产生的隔膜感和抵触感。

引导世界从文化上解读中国、理解中国、亲近中国,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早应该去做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提倡和推动的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就是这样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历史将会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论”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刷新与重构人类不同文明交往交锋的理念与规则具有不同凡响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在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人文交流作为国与国关系相处的重要方面着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见缝插针,身体力行。他是中华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同时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他的每一次国事访问、每一次国际性会议、每一次对国际友人和亚裔侨胞讲话,总是抓住机遇,适时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总是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渗透力,强调中西方文化互相交流交融的重要性。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感受到了由170多年前的西学东渐到今天的东学西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脉络,展示了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国珍重自己的优秀文化、塑造自信自尊的民族形象、高度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热望与能力,体现了发展中大国致力于融合文化分歧、沟通人文体验、汇聚向善能量、思考人类未来的责任与远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人及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推动世界建立公平正义和经济互补共赢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讲话将理论形态与现实实践融合贯通,使科学理论直接变成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真理就是事实和逻辑。真蕴含理,理寓于真。理论的生命力在实践中。只有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将理论和实际贯通,才能知道理论正确不正确,管用不管用,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指导实践,也才能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将“官方”话语系统与民间话语系统打通,用群众语言同群众说话,将思想理论与现实实践直接贯通,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运用到一个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句话温暖了亿万国民。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系列工作措施;简政放权、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桩桩件件都是为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在总书记心中,人民占据最高位置。因为他的心始终与人民群众连接在一起、跳动在一起,所以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字字句句直入人民心中,都是人民群众心声的反映;因为他所倡导、部署的各项事业都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都是为人民主持公平正义的,因此他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变为亿万群众自己的事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文件语言变为人民群众可亲可用的行动指南,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讲话、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首先要把党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宣传给人民群众,要让广大群众听得进、看得懂、愿接受,这就必须提高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动员力。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对学习理论和政策如饥似渴,对掌握理论和政策如获至宝,就必须下大气力转变长期以来反复发作的“党八股”文风,说让百姓听得进去的话,写让百姓看得懂的文。习近平总书记对改进文风早已大声疾呼,在十八大前就把改进文风与转变作风结合起来,倡导“短实新”的文风。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到提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提出“两岸一家亲”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从“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许多重要战略思想都是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语表达,有时就是直接使用人民大众习惯的谚语、俗语甚至顺口溜。

总书记的讲话方式、话语风格,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同、赞美和响应,许多语录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话语,张口就来,从而使他的思想理论直接变成了大众化观点、大众化语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体系是与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相一致、相贯通的。人民群众就是从总书记的亲民话语中感受到他的亲民思想、爱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坚持问题导向,总是直面现实,回应实践的呼声和现实的挑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他的讲话回答群众的疑问,破解群众的疑惑,抓住矛盾的实质,直指问题的要害,让听者觉得就是针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讲的就是大家心中想而口未言的话,因此能够抓住人心,引发共鸣。所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号召力、凝聚力不是强加给百姓的,而是来自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响应与追随。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再一次证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体系,将理论形态直接转换为群众的自觉实践,缩短了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距离,实现了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融合贯通,唤起了亿万人民“同心干”的巨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生动、独特的话语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观,改进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学风、文风,生动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学院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民航南路16号  邮编:030031    传真:0351-78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