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就乡村和谐
——记山西省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
图为李培斌(右一)解决村公路占地问题。
在外界眼中,他是名人,载誉无数:党的十八大代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代表、全国先进司法所长、模范司法所长、央视2012年度法治人物“年度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在百姓心中,他是真心真意真情为群众办事的人,是群众离不开、维护稳定的“定海神针”。
在他看来,报答党和人民给予的评价和荣誉,唯有再接再厉,力求再多几份和谐。
他就是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
他到了哪里,矛盾纠纷就化解在哪里
我们采访李培斌时,他正在县城的一姓闫人家中“救急”。因儿女婚姻问题,闫、赵两家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一天虽经三班人马轮番劝解都无济于事,无奈把难题丢给了李培斌。讲道理、摆事实,李培斌苦口婆心,句句直戳当事人的心坎,令男方痛哭流涕,小两口破镜重圆。
像这样当“和事老”,处理邻里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婚姻纠纷等等,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事,年近半百的李培斌已整整干了29年。
这些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李培斌眼里却不同: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不调成大事。村民荆万峰说,哪里有矛盾,李培斌就出现在哪里。
“都给我住手!”李培斌往中间一站,随着一声大喝,一场为宅基地纠纷即将械斗的双方十多人,慢慢地放下了举着棍棒的手;“家里有什么困难,我帮助你解决”,李培斌真情感召,使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从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李培斌历经了三个乡镇,但始终守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使50多对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使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16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让40名刑释解教人员、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迷途知返……龙泉镇党委书记闫志文说,李培斌到了哪里,矛盾纠纷就化解在哪里。
他总结的调解经验,在全省推广
“有事找李司法”,成了阳高县龙泉镇群众的一句口头语。因为李培斌调解纠纷公平公正,能使当事双方服气地化解矛盾。
之所以练就此硬本领,缘于他用自己的“真知”换取群众的“真信”。刚参加工作时,面对自己欠缺的法律知识,李培斌疯狂地买书恶补。随后,又上了东北大学法律系,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法律专业人员。
用自己的“真爱”赢得群众的“真服”。一次,村民刘某因纠纷将贾某打伤,还拒绝将其送往医院。李培斌控制事态后,快速把贾某送到了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有人提醒万一刘某不认账,你就贴钱了!李培斌回答道:“这笔钱对我来说的确不是个小数目,可这几千块钱与两个家庭的安宁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刘某认账最好,不认账也就算了。”这话传到刘某耳朵里,令他既感动又愧疚,主动赔付了贾某的全部医药费,也解开了双方的结怨。
用自己的“真心”架起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联系的“心桥”。不论在哪个地方工作,李培斌总是用脚丈量民情,走村串户了解情况,谁家家庭不和,谁家邻里紧张,他都心中有数,被人称为“活字典”。
要问李培斌能成功调解的秘籍,那就是“三心、三勤”以及“人民调解十法”。他探索总结的这些心得经验,成为了阳高县民调的教材,并在全省司法系统得到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他心中装的全是百姓事,唯独没有自己
“李司法,景家庙村有人打架,你赶紧去看看吧。”一个夏天的傍晚,有人跑到李培斌家门口,喊了这么一嗓子。李培斌把饭碗往桌子上一扔,就往外跑。刚到门口就听到妻子在后面大喊:“你慢点儿,穿上衣服和鞋再去呀。”李培斌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光着膀子和脚。
只要群众有需求,李培斌没有上班下班之分,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半夜起来处置突发事件是常有的事;对待百姓之事,李培斌没有分内分外之别,辖区的事尽职尽责,辖区外的事同样是有求必应;矛盾纠纷要处理,生产发展也关注。龙泉镇景家庙村彻底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难题,村民们说这有李培斌的多半功劳。
龙泉镇群众送给李培斌一面书有“百姓之事装心中”的锦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心中唯独没有自己。2011年,李培斌调解完一起因工伤引发的矛盾纠纷后,当天夜里突患胆结石住进医院。手术治疗期间,他忍着伤口的疼痛,依然通过电话联系调解案件的当事人,劝完这个劝那个。就在他出院的第二天,得知东关村因建大棚发生矛盾纠纷后,李培斌不顾身上还缠着绷带,马上又赶往事发地。三天三夜,最终化解了矛盾。
与先后获得的68次荣誉鲜明对比的是李培斌的家境,直至去年全家人才有了自己的小平房,结束了“窜房檐头”租房住的多年历史。每当有人不解地问他时,他总是回答,“我是党员干部,就应多予少取”。(山西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