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走进浙江诸暨枫桥镇,“不要人夸好颜色”的江南诗韵中,一幅悠然祥和的平安画卷映入眼帘。20世纪60年代初,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50多年来,各地学习推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等经验做法,“枫桥经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展示出历久弥新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枫桥经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枫桥经验”为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重要范本。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手抓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打基础、谋长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大力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扫黑除恶”成为与“打虎拍蝇”一样备受关注的国家行动,一大批黑恶势力连同背后的“关系网”、“保护伞”被连根拔起,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国际知名的盖洛普咨询公司2020年公布的《全球最安全国家榜单》上,中国高居第3位,是前10名国家中唯一人口过亿的大国。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一次集中检阅,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一天内就能组织完成数百万人次核酸检测,充分展现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潜力。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数十年过去,虽然影响社会稳定的具体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基层产生的社会矛盾,无论其表现形式多么复杂多样,就其性质而言绝大多数还是人民内部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使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选择,也符合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习言习语
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关键在体制创新。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当前,仍有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问题影响着社会稳定,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这要求我们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说,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要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夯实基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枫桥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城乡基层精细化管理,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惩防并举、以防为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不能老是“亡羊补牢”,穷于事后应对。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更让我们看到法治、科技等手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切实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继续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