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中国经济大动脉。但多年来,她也饱受环境污染、过度开发之痛。长江病了,病得还不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脉开方,推动沿江11省市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协同发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而今大江奔流,正日益呈现水清地绿天蓝与活力效力魅力交相辉映的景象,唱响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习言习语
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场深刻革命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它突破了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的真谛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是要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从一味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回顾历史,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14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要实现永续发展,如果再走美欧老路,无节制消耗资源,不计代价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的,也是走不通的。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必须坚决摒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根本之策,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经济发展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发展“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追求绿色发展繁荣。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通过绿色技术体系改造形成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破坏生态、触碰红线事件,如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腾格里沙漠遭企业污染等,这些事件受到严肃查处,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触及灵魂深处,促进每个人从意识到行为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近年来,上海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法规先行、正向激励、精细操作,目前居民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经提升至90%以上,诠释了“新时尚”的内涵,让文明习惯常留“指间”,绿色生活常在“心间”。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人类的美好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