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钢、笔尖钢、芯片钢……一大批高精尖特产品的问世,彰显出老牌国有钢铁企业太钢集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优势、澎湃新动能的铿锵步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太钢人如何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百“变”成“钢”,书写着“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答案。
技术创新:从零到一的突破
2018年
面对“手撕钢”核心制造技术
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困境
太钢成立
以13名党员为核心的15人研发团队
平均年龄仅30岁
他们经过711次试验
攻克170多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
成功从4万多种轧辊组合中找出最优解
将0.8毫米厚的原始钢带
轧制成0.02毫米的“手撕钢”
然而,太钢人的技术创新并未止步
团队继续向0.015毫米厚度发起挑战
如今,这一厚度的材料
已应用于光学遮光片等前沿领域
产业协同:攻克“卡脖子”难题
在“手撕钢”成功后
团队将目光投向
OLED显示屏核心材料——掩膜版
这一材料厚度与手撕钢相近
但对精度的要求更为苛刻
团队创新研发模式
联合原料供应商、微孔加工企业
设备厂商和下游用户
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通过三四年的攻坚
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
改进进口工装缺陷20多项
最终在2023年实现量产
如今,又研发出用于半导体引线框架的“芯片钢”
让“中国芯”国产化底气更足
智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28日
太钢精密带钢3#轧机下线了第一卷钢
其关键零件国产化率超90%
控制系统采用宝武自主研发的控制器
这不仅实现高速高精度轧制
更在环保能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去年底投入使用的智慧控制中心
将原本分散的11个设备操作台集成一体
实现远程操控、一键轧钢
从“奋起直追”到“勇攀高峰”
太钢人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书写着“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