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pick the winners”还是"kill the losers"
作者:admin 时间:2014-10-28 点击数:
核心提示:一个是所谓的“pick the winners” ,即选择了一个方向就坚定不移,无论怎么困难都不放弃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派是所谓 “kill the losers”,即同时选择多个方向,随着数据的采集停止那些希望较小的项目然后集中精力开发希望较大的项目。Pick the winners相当于集团军作战,司令部说2天之内攻下0号高地,不管敌人炮火如何猛烈你也得前进。Kill the losers相当于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专挑软柿子捏。
本周福布斯杂志刊登了英国企业家David Grainger的文章,讨论新药研发的策略问题。因为新药研发的独特性,几乎没有任何其它行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作者发现新药和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有些相似之处。现在新药研发有两个学派。一个是所谓的“pick the winners” ,即选择了一个方向就坚定不移,无论怎么困难都不放弃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派就是作者这一派,所谓 “kill the losers”,即同时选择多个方向,随着数据的采集停止那些希望较小的项目然后集中精力开发希望较大的项目。因为这是作为新药研发的战略选择,咱也就用战争做个对比。Pick the winners相当于集团军作战,司令部说2天之内攻下0号高地,不管敌人炮火如何猛烈你也得前进。Kill the losers相当于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专挑软柿子捏。
David Grainger是Kill the losers战略的极力倡导者。他的主要根据是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几乎永远不会有足够的信息让你能选择一个胜率较大的方向。这基本是被新药研发的历史所证实的事实,不管项目如何吸引人绝大多数项目还是以失败告终。所以同时开始多个方向,随着数据的增加逐渐评估每个项目的可行性,这比一开始就定下主攻方向更高效。
但是也有很多人支持pick the winners策略,理由是不管什么项目如果遇到困难就停止也不可能最后成功。这也被新药研发的历史所证实。几乎所有的首创药物都在开发过程中有过差点被终止的经历,你要是严格遵循Kill the losers策略那这些药物很可能上不了市。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有些被终止的项目如果坚持是可以上市的。
那到底哪个策略更高效呢?和任何复杂问题一样,正确的答案是it depends,或者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打个通俗的比方,对于首个想登珠穆朗玛峰的人他可以试着从不同路径登上,但是如果遇到险情就换路线的话估计永远也上不了山顶。但如果不管什么险情也不改变路线估计也只能牺牲在路上。
但什么时候放弃什么情况坚持呢?这显然是个个人选择问题。小的生物制药公司一旦开始一个项目基本就得像过河卒子,没有该换项目的余地。而大企业则可以随时评估项目可行性,所以可以kill the losers。当然这不等于大药厂都轻易停止一个项目,比如礼来就以敢于冒险和坚持不懈名扬于江湖。去年Nature Biotechnology有一篇文章分析800多个制药公司的研发效率,显示小公司作为一个群体效率更高,表面上似乎说明pick the winners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更有效,但是因为小公司经常财力有限,一个失败的临床实验就可以令其破产,所以失败的小公司可能比大公司终止的项目还多。所以这个数据可能更支持Kill the losers策略。
今年8月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有一篇分析发现新药研发假阳性在15-35%之间,假阴性在5-15%之间效率最高,作者预测这个搭配比现在普遍接受的5%/20%的行业标准组合成本能下降6-7%。这个数据说明制药工业已经过多过早地终止了研发项目,似乎又在支持pick the winners策略。我个人认为新药研发在战略上应该多元化而在战术上要坚韧不拔,当然一切都是在资源的限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