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构建

作者: 时间:2012-02-28 点击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何为精神家园?何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于全球化时代和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状况如何?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又应如何更加自觉有效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文对此谈些基本看法。

从黑格尔关于精神家园的论述谈起

“精神家园”是一个多少带有比喻性的说法,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家园相对应,泛指人们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期盼。在更多的场合,则指建立在理性思维和理想信念基础之上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精神家园既可以指一个人的精神归宿,也可以用来指一定群体和一定民族的精神世界,等等。

如何更好地理解精神家园?黑格尔曾经有过对于欧洲人的精神家园的精彩论述,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为什么会是如此?黑格尔大体谈到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希腊精神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的内在的组成部分,是使希腊文化成为希腊文化的那些核心内容。黑格尔说:“希腊人的精神就活动在希腊人的生活里,并且意识到这种生活,知道这种生活是精神自身的实现。”希腊精神与希腊生活的互动构成了希腊人精神家园的两个基本层面。希腊精神意味着希腊人的精神自觉。其次,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历史之源,是使欧洲文化获得其特殊品质和意义的精神与文化源头,所以欧洲人能够在希腊文化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故乡和价值根据。再次,迄今为止,希腊精神与希腊文化仍然是欧洲人文化认同和文化追寻的目标,是他们的文化故乡和精神归宿。黑格尔说:“我们所以对希腊人有家园之感,乃是因为我们感到希腊人把他们的世界化作家园;这种外化在世界为家园的共同精神把希腊人和我们结合在一起。”欧洲人对于希腊文化的认同本质上就是故乡与家园般的精神与价值认同。

精神家园的多维探讨

借鉴黑格尔的论述,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对精神家园进行探讨。

一般来说,精神家园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对个人而言,精神家园也就是其精神世界与心灵归宿,是对其生活世界中间那些具有价值与意义的东西的认识与追寻;对一个民族而言,则与其民族文化内在关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包含了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

从其要素来看,精神家园含有文化体验、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理想信念、信仰体系等要素,是由这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这多种要素各有其具体的和丰富的内涵,表征着人类生活的一定领域或方面,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内在相关地构成一个精神与文化体系。

就其形态来看,精神家园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认同一定的精神家园,就是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融入其中,成为与之相通的文化人。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美国人,做一个英国人等,其实就是认同并融入到一定的文化体系,并在其中获得自己的文化定位与精神认同。

从层次看,精神家园包括个人的精神家园、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人类共同体的精神家园等等诸多层次,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层面相关联的多层面的复合体。这不同层面的精神家园各有具体的内涵,表达着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理想与信念,使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求得认同,又都植根于人们的心灵需求、生活样态与生存环境,从而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内在相通之处,并直接连接和表现于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就其实现方式而言,精神家园通过人们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谐感、希望感、理想感、幸福感等得到寄托,并在人们的生活、行动和规范中得到具体的表现和实现,使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能够凝聚起来。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经分析过现代化过程给人们造成的心灵震荡,以及人们在这种背景下所需要的文化整合。

就其功能来看,精神家园是人们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对于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而言都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能激励人们为之努力奋斗。一般说来,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崇敬是精神家园的重要表现。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拿破仑也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曾经深刻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

立足于今天中国的语境,我们关心的家园不仅是个体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那么,应当如何理解中华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呢?对此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从原始生成看,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成员基于其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是对其原初自然属性的超越,和对其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反思。精神家园的形成表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记载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文化创造及其精神追求。

从历史演进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不同的发展程度,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也有一些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为中华民族成员所高度认同。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和谐”等。

从现实形态看,当代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并为中华民族各地域、各层次成员所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系,与此同时,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各单位也有各自所认同和共识的精神内涵。

从主体看,精神家园应当能够为各层次、各类别中华民族成员所“共有、共建、共享”。当代中华民族成员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全球华人及其中华文化认同;以中国公民为主体的中国自然法人,接受中国法律约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及其道德和理想追求,等等。

从功能看,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

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保持张力

就其具体内容而言,精神家园包含着历史内容和现实内容这两个基本方面。就其历史内涵而言,精神家园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并通过他们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民族精神能够被该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所理解和信奉,为本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共同拥有,是民族认同和归属的本源所在。正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性,使它千百年来成为一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心灵和生活中的纽带,以超越时空的力量,不分地域、职业、性别与年龄,把民族成员牢牢地维系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全球化浪潮中,厘定固有民族精神的优秀因子,汲取其他民族精神的合理因素,并凝聚中华民族的新的精神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跻身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

当然,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构建精神家园,仅有中华民族精神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978年以来,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起点,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全社会共识,以人为本、尊重科教、崇尚创造的观念牢固树立,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成为普遍精神状态,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风尚更加浓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发展、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和最强音。这一切,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紧跟时代、振兴中华、创造和谐的精神风貌,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也是联系世界的桥梁。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方面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在相互激荡的世界文化大潮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华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以及构建和谐世界,也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地址:   电话:0351-7820630  邮箱:sxykzyxyjwc@163.com